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人从不剪发。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影视剧中,主角动不动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有“头可断,头发不能断”,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如电视剧《三国》中,曹操因犯律令,有这样的一段独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干犯律令,自当受罚,尊其古制,暂免伤罪,割发代首,以警三军。这句话让不了解历史的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古人从不剪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对于身体发肤的珍惜起源于上古时期。由于头发等是身体的一部分,人们认为发肤可以代替身体,有小人将其厌恶的人的头发搜集起来实施巫术诅咒。
故而人们会将自己的头发郑重保存起来。到了春秋时期,老子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观点在遵从孝道的汉朝被广泛推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不理发了。
古人非常重视身体发肤的护理,会经常对头发进行修剪护理。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头发护理的记载。《急就篇》中记载了有关发膏制作的方法。
人们通过在油类物质中加入带有香味的花朵,熬制成发膏,涂抹在头发上保持头发的光亮芳香。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染发膏的制作方法。将黑豆与米醋一起熬煮至黏稠,过滤杂质,最终得到黑色染发膏。
这是东晋时期最为常见的染发膏。在隋炀帝时期,宫妃在锻石和胡粉混合物中加入米浆,在晚上涂抹在头发上,用防渗透的布包裹头发,早上将头发上的膏体洗净,就能得到一头黑色秀发。
至唐朝以后,由于染发技术的进步,染发膏的研发,染发在贵族中阶层成为流行。此外,在古代还有专职理发师。古代的理发师与美容师有时是一个人,被称为待诏,剃工等。
对于理发行业的祖师爷是谁,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吕洞宾,有人说是关羽,还有人说是罗素。罗素是武则天时期的理发师,为了救天下理发师,主动为武则天那脑袋像驴的儿子理发。
因此被称为理发师之祖。吕洞宾的故事与罗隐相似。清朝政府十分推崇关羽,在推行剃发令时,剃发师坐在,官兵拿着大刀,表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与关羽的形象相互呼应,故而关于成为理发师的祖师爷。
在唐朝,美容理发成为流行。传言在唐朝有个剃头师叫杨三,有高超的美发修容技术,长安城百姓纷纷上门请让他为自己理发。秦王李世民听闻杨三技艺高超,便请他来为自己修容,结果不负众望。
李世民想授予官职请杨三做自己专职修容师,被杨三拒绝。在兵变中,杨三为保护李世民时,妻儿被人伤害。最终杨三遁入空门,李世民为报答杨三恩情,赐匾“护国禅师”,“天下第一剃头师”。
电视剧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也有关于理发师的刻画,曹破延为了躲避官兵追捕,找到整容巨匠季师傅,打算通过理发修容来改变自己的形象。当然,古人虽然会理发,但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重视头发了,他们还是很重视头发。他们在理完发后,通常会将自己头发保存下来。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关于各种理发的习俗。在古时,婴儿的头发长到一定长度时,家中长辈会将胎发剪掉一小戳,并将胎发制作成毛笔做以留念,或将其团成团悬挂于高处,祈求孩子能够长大成才。
男孩的发式为“角”,将中间头发剃掉,留下两边头发,女孩的发式为“羁”,左右与头顶留一戳头发。女子成亲前会剪额前头发,此外在新婚当晚男女会相互剪一簇对方头发以示结发。
古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理发变得越来越普遍,其内涵更加丰富。理发除了是对发肤珍惜的一种表现,有着特殊意义。
如在我们古代每年二月二日是全员理发日,孩子理发意求在未来一年里喜乐安康,家庭在这一天理发意求财源广进。这些民俗文化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除此之外,清朝的剃发令进一步打破传统思想。人们发现原来孝顺并不在于形式,就算头发剃了,也改变不了对父母的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