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一二三,大家一起抓紧绳子,用力向后跑!”昨天,常熟市碧溪街道鹞灯协会副会长、常熟市和平风筝俱乐部主任解金华带着孩子们,在江南大道边的草坪上鹞灯,感受春日美好时光。
鹞子,即风筝。上鹞灯指将灯笼挂在放鹞子的绳上,随鹞子飞上天空。
草长莺飞,春意融融,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解金华的一声吆喝下,一只巨大的鹞灯迎着阵阵江风缓缓上升,如一条巨龙在空中游动,龙身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煞是壮观。
(资料图片)
“鹞子身上要拖几十盏鹞灯,体积很大,加上鹞灯有上百斤重,所以需要比较大的风,不然很难飞起来。”解金华说,“长江边一年四季都有江风,特别适合放鹞灯。”
碧溪上鹞灯历史悠久,早在元末明初,当地百姓就开始扎鹞子、放鹞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碧溪人,解金华自小在长江边长大,在他的记忆里,每到元宵前后,碧溪人就会在江边上鹞灯。“天上放鹞灯,地上舞龙灯,家家户户挂彩灯”,说的就是碧溪百姓过元宵节的欢乐场面。
“老辈人借上鹞灯祈福来年风调雨顺。”解金华告诉记者,当地人认为,鹞灯放得越多越高,生活会越来越红火,家人也会太平安康。“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江南真的是岁无水旱,感觉我们的祈福真的实现了。”
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千百年来,上鹞灯在碧溪百姓的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成为苏州沿江地带的特色文化习俗。
2015年,碧溪上鹞灯获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解金华定期与鹞灯爱好者一起开展鹞子、鹞灯制作培训。几年前,他成为一名上鹞灯校外辅导员,教当地中小学生制作和放飞鹞灯。
在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灵运鹞灯社深受学生欢迎。每周社团活动,解金华准时出现在社团活动室,指导大家制作鹞灯:“量好尺寸劈篾;篾丝在水里浸泡一下,用纱裹好后,放在太阳里晒;晒硬了再涂漆。”
社团活动室的墙上,挂满了社团学生制作的鹞灯,色彩斑斓的蝴蝶、憨态可掬的熊猫、形态各异的金鱼……各式各样。“制作鹞灯既可以发挥想象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在江边放飞又是很好的户外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非常好。”解金华说。
为了完整保留上鹞灯这一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碧溪街道成立保护领导小组,邀请专家进行调查和研究,走访民间老艺人,出版连环画《灵动碧溪·上鹞灯》,抢救性保留了一批珍贵资料。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必须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碧溪街道把每年的元宵节、中秋节作为上鹞灯的传统活动日。从201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邀请赛;从201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上鹞灯节,让这一地方传统文化走出碧溪、走出常熟,走向全国。
一年年的比赛,一年年的节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一技艺、爱上这项非遗,解金华心里很欣慰。
“鹞灯的造型越来越丰富,材料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背后的工艺、童年的记忆和鹞灯的情怀。”解金华说,每次带着孩子们到江边上鹞灯,看着它越飞越高,“心里就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就像生活在长江边的乡亲,乐观向上、勇敢勤劳!”
( “我家住在长江边”报道组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