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深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沟通互联、共学共研、互学互鉴,充分发挥海事教育特色和优势,积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4月21日在上海海事大学牵头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与海大附中部分师生共同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会议伊始,由本次会议主持人海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金明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相关背景和流程作了详细介绍。
之后进入主题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峰教授以“海运关系国运,为海洋强国培养时代新人”为主题,基于大历史观的背景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一是利用海洋创造海文化,二是远离海洋使中国落后衰落,三是拥抱海洋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最后探讨了如何为海洋强国培育时代新人。
刘美平教授以“基于海洋文化视角‘大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一是什么是海洋文化,二是大中小学生对海洋文化的认知,三是大中小一体化框架下“大思政课”如何展现海洋文化。其中就如何传播海洋文化提出了多种方式,如构建“互联网+海洋”的平台,讲好海洋故事来建构大思政课等等。最后还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人才培养,锻造中小学生大气、包容、勇敢的精神。
海大附中潘春红副校长以“依托航海文化,创中学思政育人特色”为主题,首先,以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的历史传承与航海特色教育缘起为导入,介绍了学校航海文化特色教育缘起与发展历程。之后介绍了学校的特色德育思政工作理念与三个情境维度,分别是文化情境、实践情境、社会情境,对应的也是培养学生三重思维,包括船长思维强调担当、决策和运维,航图思维强调航线、工具和资源,搁浅思维强调支持、陪伴、引导、鼓舞等等,相关论述与总结颇具航海育人特色。并介绍了基于航海文化特色的学校的德育育人体系与四者育人目标。
谢茜副教授以“探上海航运地标,树海洋文化自信”为主题,着重从实践层面分享了其参与的课题“看上海的航运地标”的出发点、过程以及效果,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指出上海拥有了众多航海文化实践地、航海企业等,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打卡、实地走访,接接地气,以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内心根植海洋文化自信。
接下来由两位博士老师进行了研讨。第一位,闫彩琴老师以“上海海洋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为主题,指出上海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孕育出了极具上海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包括海塘文化、海盐文化、海防文化、航运文化等,其中就每一种特色文化都进行了丰富而精彩的讲解。最后,回归到中小学如何培育时代新人上,提出了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资源融入,举办多项海洋特色文化活动,如民间艺术、非遗进校园等等。第二位,苏月秋老师以“上海郑和航海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的思考”为主题,从历史和文献角度考察了上海与郑和的历史渊源,指出基于郑和的相关史料可以充分挖掘上海资源,开展上海郑和航海文化研学游,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如重新绘制郑和航海图、跟着郑和“云”下西洋等等。
董金明教授作为压轴,以航海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辨析为出发点,论述了什么是航海文化特点的思政课教育,以及如何开展的问题,其中就怎么做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学院正在进行的航运强国大思政课视频资源库建设,用数字赋能,融合贯通共享多重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具有航海文化特色的思政课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与会的老师、研究生们也分别做了热烈的分享交流,提出了非常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建议,要把海洋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去,回归到学生本身,强调大中小协同育人共同推进,开展多项特色活动,如上海线下红色地标打卡活动、参观开放军舰等等。
在真诚共享、热烈交流的气氛中,研讨会圆满结束,与会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