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抹茶采收已近尾声。今年贵州抹茶总产量预计接近1000吨,同比增产20%左右。作为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贵州抹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三级跳”,其出口量迅速蹿升至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位置。一叶抹茶何以香飘海内外?一起来解开贵州抹茶成功出走的数字化密码。
种植:从不信任到心服口服数字化赋能抹茶提质增效
当您在城市一角端起一杯抹茶时,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骆象村万亩茶山上,正值采收季的抹茶已经褪下黑色的遮阳布,在收割机的转动下散发出淡淡茶香。
【资料图】
骆象村现有茶园1.7万亩,5家茶叶加工厂,3条抹茶生产线,抹茶原料年产值400多万元。村里的茶园还相继被评为“全国首个标准化抹茶示范基地”“省级现代高效农业茶产业示范园区”。
村民吴国光把自家4亩茶园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每年采茶时节是他最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现在每亩茶园产量提高30%,平时在茶园帮着锄草、摘茶,平均一个月有3000块钱的工资,一年有1200元流转费,每年还有入股分红。”
骆象村村支书阙从汗说,村里的抹茶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数字化赋能。过去,村民们种植观念守旧、耕作粗放,并不理解什么是标准化种植,什么是数字化管理。直到引起企业,才得以改变。
村民吴国光坦言,“现在种这个茶就像绣花一样,精细得很,修枝要修多长、锄草挖多深都有要求,特别麻烦,起初我是不太赞同他们这种做法的。”
面对茶农们的不解和抱怨,地方政府和抹茶企业决定打一场看得见摸得着的仗——在确定“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后,村支两委联合抹茶龙头企业在村里进行示范种植,采收后把示范种植出来的抹茶原料与村民自家种的进行对比,评级定价。
与此同时,作为骆象村合作的抹茶企业之一,贵茶集团还联合61家茶企,对茶园进行规范化改造,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各种植基地进行跟踪指导。
贵茶集团事务部管理员张永江管理了十多家抹茶基地,从种到收每一项他都事无巨细地进行精细管理。“每一块茶园都有专属编号,不管是用药还是锄草施肥采摘,都实时进行记录,把相应的数据汇总到我们的溯源系统后台。一旦某一批产品出现了问题,我们马上分析它的数据,找到问题在哪。如果某一批产品品质提高了,也可以根据溯源系统的数据分析,做后期产品的质量提升。”
让数字化为农业赋能,这样的场景同样出现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的抹茶基地。为了保障茶青的品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多个抹茶联盟种植基地,都配建了实时的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可通过20多个远程监测数字设备端严密监测茶园,并将收集到的虫害移动频率、病害发生面积等参数,形成初步的诊断报告,从而有效进行预警和预防。
生产:高精度生产贵州欧标抹茶比食盐精细10余倍
山上忙采茶,厂里忙加工。经过2个月左右的生长周期和20天左右的遮阴覆盖后,抹茶鲜叶就可以开采了。刚采回来的抹茶鲜叶要在村里的加工厂进行摊晾、蒸汽杀青、烘干等初加工,制成碾茶后,等待进入精深加环节。
位于江口县的贵茶产业园,有着全球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车间。4条抹茶生产线,可年产抹茶1000吨。贵州95%以上的碾茶都将送到这里,经过500多项安全指标检测之后,才能进行精深加工。贵茶集团质量部负责人王宜文说,“一旦这些检测结果超出来料验收指标,我们就会拒收。”
碾茶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机械化程度达95%的精深加工生产线。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将参数进行设定,在精制端通过拼配匀堆、灭菌等一系列工艺进行数字化集成,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追溯。
江口县的贵茶产业园抹茶精制车间
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方强介绍,“目前集团年出货量近1000吨只需要30人就能完成,对标欧盟标准生产出的抹茶,其精细程度比家用食盐还要细10多倍。”
从前端的标准化种植、数字化管理,到生产环节的高精度生产,数字化赋能下的贵州抹茶产业,一叶富民的抹茶出山故事正在续写。
销售:从“山里来”到“出海去”贵州抹茶香飘海内外
抹茶饮品、抹茶饼干、抹茶甜品……在贵阳某抹茶体验店里,各种精致的抹茶产品占满了橱窗。
随手拿起一盒速溶抹茶饮品原料,扫一扫产品包装上的条码,便可追溯到这款抹茶产品的相关信息:哪里生产的?哪个批次?仅需几秒就能进行查看。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饱含着一段不简单的数字化旅程,并成为贵州抹茶香飘海内外的底气。目前,贵州抹茶出口量占据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位置,并应用于烘焙、调饮、医药、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贵州抹茶产业,是贵州数实结合的生动缩影。
作为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贵州抹茶也为全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贵州经验。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说:“贵州抹茶产业的发展思路对我省乃至全国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借鉴意义。目前国内整个茶产业数字化才刚刚起步,数字化赋能茶产业是我们要继续发力的方向,也是贵州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上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