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正文

河水清清稻粱肥

来源: 腾讯网

“引汤工程”航拍。

航拍汤原大稻田美景。图片由作者提供


(资料图)

□佟金亮

汤旺河水千回百转,在汤原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富饶的田园风光图。汤旺河是黑龙江省境内主要河流之一,被誉为松花江干流的北岸第一河,汤原县因汤旺河冲积平原而得名。跨越六十春秋的引汤工程,是一项造福百姓的农田水利工程。“引汤工程”顾名思义就是把汤旺河水引入农田,发展水稻生产,变低产田为高产田,乡亲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条件,使百里引汤干渠两岸实现了旱涝保收的小康田。这一工程,不仅仅保证了农业用水,还有效调节了自然生态的均衡发展,使得汤原大地风光如画稻粱肥。

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他当年摸爬滚打修建引汤的艰辛历程,如今,我长大了,怀揣一颗崇敬的心来到小兴安岭余脉红石山下汤旺河畔,数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形成的瀑布蔚为壮观,远远望去倍感清凉。我终于见到了父亲心心念念的引汤工程。手扶护栏,北望兴安,南眺大河之水滚滚滔滔,好不让人心生感慨和敬畏。

“钎破石,锤打桩,万家团圆时,千人工地忙。”那是1958年的深秋,汤原县领导们访民意、听民声,多次研究亲自踏查,反复筹划决定:充分利用汤旺河水源,动员全县人民兴修引汤运河,造福汤原人民。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在渠首用柞树棵子和石头沙砾一层压一层修筑柳石拦河坝;一路修建引汤干渠,万余名汤原人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带行李劈山凿石,肩挑手提人推,一锹一铲一镐向梦想进发,工地上白天旌旗招展,夜晚挑灯夜战,歌声、号子声此起彼伏,处处呈现“千军万马战引汤”的沸腾景象。

“宿地窨,被覆霜,独轮碾冰路,热汗透薄裳。”1975年12月,汤原县引汤工程在红土崖子召开三千人誓师大会,“愚公能移山,一穷二白也要重整河山!”当时县领导的话语掷地有声,再次吹响了引汤工程建设的冲锋号。全县十五个公社超过三万干部群众参战。

引汤工地“铁姑娘”曾杰,下乡知青,城市长大的姑娘不怕苦,不服输,与一帮小伙子一样,挑土篮子,推小车,一个月下来,细腻的皮肤变黑了,变粗糙了,整个人瘦了一圈,光是鞋子也蹬破了几双。白天干活,晚上住的是阴冷、潮湿的地窨子,天天穿着棉裤棉袄睡觉,即便这样,早上起来衣服上结着一层冰碴子……

正是像曾杰这样一群铁打的平凡人的辛勤付出,再建引汤,总干渠由4米拓宽至14米,并向前推进了18.3公里,汤原人民为此付出380万个劳动工日,经过重新修建的进水闸流量每秒达到160立方米,解放岗以西渠灌面积接近4万亩,两座水力发电站建成投产,永久性混凝土重力坝和进水闸改建完成,引汤工程又向前扎实地迈出了一大步。

历经四十年建设的引汤工程,“三大交叉两大岗”一直是挡在引汤工程的拦路虎,完成引汤工程的宏伟蓝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是汤原人的梦想和期盼。困难难不倒有着光荣传统的引汤人,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思维,群策群力,成功破解了“资金难、技术难、征地难”三大难题,1998年引汤续建工程在解放大岗破土动工。工地上机声轰鸣,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取代了人拉肩扛,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百里长堤似卧龙逶迤蜿蜒在汤原大地上。

如今,引汤灌区已横跨5个乡镇2个农场,干渠延伸60公里,灌溉面积达20万亩,福祉十几万汤原百姓。

引汤工程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目前,发挥着灌溉、发电、生态、旅游、水产等综合效益,人民期盼的“渠成网,田成方,水利发电到各庄,塞北江南鱼米乡”的美好愿景正在化为现实。

“宏愿现,再图强,飞澜涤松翠,清渠润花芳,旧地又重游,唯余泪两行。”站在汤旺河大桥上,放眼拦河大坝珠溅花飞,碧蓝的河水裹挟着生命的希望;回眸广袤良田一望无际,丰收的景象映衬着农民的笑脸。这一切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我替父亲看到了,回想起引汤工程建设艰难发展历程忍不住感慨良多。

2016年7月4日,引汤河水灌溉稻田出产的“汤原大米”,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自汤原县的汤旺河原种香米产品被厦门市粮食行业协会、厦门日报社评为2016首届厦门米王,汤原大米赢得“南五常北汤原”的美誉,远销全国各地。汤原县已成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2018年第六届中国生态年会评比中,汤原县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县”的称号。

“黑龙江,黑土地,粒粒透香汤原米”,承载着三代人造福汤原的梦想,今天终于得偿所愿。当汤原县汤原镇东大桥村党支部书记赵为民一首《耕娘》歌曲在大江南北唱响,“汤原大米”又一次走出汤旺河畔,享誉全国……

相关新闻
河水清清稻粱肥

“引汤工程”航拍。航拍汤原大稻田美景。图片由作者提供□佟金亮汤旺河

追寻英雄的足迹

由军旅作家高满航创作的长篇小说《八月光荣镇》(天天出版社),以官兵